第118章 2月7日情况(4/4)
临时的防御工事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牢固。刘士毅想了想后:“先停止构筑阵地,去把通讯兵给我叫来!”
工兵:“是!”
不多时,通讯兵匆匆赶来。
刚进指挥所,还没站稳脚跟,刘士毅便开口道:“电令全军各部,迅速脱离原防御阵地,小股部队向前移动五百米,埋伏在芦苇中,其余大部队向后撤退两公里。”
“但不要破坏工事,并沿途埋下地雷。”
“特令138师,向阵地左侧继续移动一公里!”
“军情紧急,不得延误!”
刘士毅伏在桌案旁,眼睛片刻不离作战地图。
在来的路上,他已经将沿途地形大致观察了一遍。
由于在河岸旁,一人多高的芦苇,接连成片的生长,动辄绵延数里。
虽然现在是冬季,草木并不茂盛,但一样能够起到遮挡,掩蔽的作用。
他的想法也很简单。
既然工事修筑不成,索性就不修筑了。
双方就在泥沼里厮杀,谁也占不到便宜。
第十三师团兵力欠缺,他已经看出来了。
说的好听点是一个师团。
难听一点,连一个满编旅团都没有。
既然前敌总指挥部已经下达明确指令,尽可能的杀伤日军有生力量。
那阵地战,埑壕战就不是最佳选择。
经过深思熟虑后,他决定故技重施,如同明光战役那般,采取经典的空城计。
将日军部队吸引到原定的防御工事,而后己方军队,共计三个师的兵力,从四面八方袭来,对其进行围歼。
遍地积水,淤泥的防御工事,非但不能为日军提供有效掩护,还很有可能会影响军队战斗力。
命令下达后。
工兵迅速丢掉手中的铁铲,士兵甩干净钢盔,重新戴回头上,抄起步枪跟随部队快速进行移动。
三个小时后。
第131师渡过涡河。
参谋长根据指引,回到指挥所报道。
只不过现在的指挥所,看上去十分简陋。
工兵就地取材随意搭了个窝棚,安置在一个不大的山包上,可以俯瞰整个战场。
屋内。
刘士毅忙的不可开交,这种小型围歼战,打法和埑壕战,阵地防御战截然不同。
十分考验各作战部队的协同程度。
参谋长上前站定,敬了个礼:“报告,第131师已全部渡河!”
刘士毅抬起头,见自己的参谋长回来了,喜出望外,迅速讲其自己的作战计划。
“.”
听了一通后,参谋长有些疑惑:“日军会上钩吗,第十三师团的作战风格极其保守,一旦嗅到危险的气息,很有可能停滞不前。”
刘士毅摇摇头:“埋伏在阵地前的部队,短暂交火后佯装不敌,转身回撤,后面的日军必定跟上。”
“咱们的阵地纵深很大,我已经下达命令,将地雷全部埋设在后侧,日军先头部队进来,不会发现任何异常。”
“只有在逐渐深入后,才会引爆地雷!”
(本章完)